我国古代中医学就有“药食同源”的说法,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。通常许多食物也是药物,之间并无绝对的界线,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“四性”“五味”理论运用到食物中,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“四性”“五味”。
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称:“神农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。当此之时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”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,无毒者可就,有毒者当避。而神农尝百草的传说,正是“药食同源”的最早缘起。 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无毒治病,十去其九;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,无使过之,伤其正也。” 唐朝时期的《黄帝内经·太素》称:“空腹食之为食物,患者食之为药物”,这些描述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,也是最早视为“药食两用”的说法。
《千金方》记载:“夫为医者,当须先洞晓病源,知其所犯,以食治之;食疗不愈,然后命药”药食同源是中医药学特有的健康理论,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共同发展的成果。
欧美国家称其为“健康食品”(healthy food),日本称其为“功能食品”(func—tional food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