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春砂仁
来源: | 作者:佚名 | 发布时间: 221天前 | 15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春砂仁,广东省阳春市特产,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

春砂仁浑身是宝,花、果、根、茎、叶均可入药。《中药大辞典》载:“砂仁生产广东、广西等地……以阳春砂仁质量为优。”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载:“阳春砂仁饱满坚实,气味芬烈……其他砂仁则干缩扁薄,气味俱弱。”特别是《本草纲目》上也载有:“姜科植物春砂仁,性温味辛,功用行气调味,和胃醒脾,主治胸脘胀满,胃果食滞,噎膈呕吐等症。”对阳春砂仁推崇之至。一直以来阳春人推陈出新,以春砂仁为原料,先后推出了“春砂酒”、“春砂白酒”、“春砂红酒”等系列,近年又开发了“春砂蜜”、“春砂蜜饯”和“砂仁茶”等地方特色产品,远销各地。

2005年12月28日,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“春砂仁”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。

产地环境

阳春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,地理座标为东经111°16′27″—112°09′22″,北纬21°50′36″—22°41′01″。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延伸,近似长方形;境内四周群山环抱,山峰起伏连绵;漠阳江从北向南纵贯境内,构成以漠阳江流域为中心的狭长低洼地带,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,为狭长的河谷盆地和小平原。境内自然景观秀丽,奇峰幽洞星罗棋布。阳春,就是“漠水之阳,四季如春”之意。阳春市现已被授予“国家地质公园”称号。阳春位于北回归线以南,属亚热带季风气候。光照充足,热量丰富,雨量充沛,空气湿度大,由于全境群山环抱、四面环山,风速小,风害少,气候温和,年平均气温22℃,平均日照2000h,平均无霜期342天,年积温6500—8000℃,年均降雨量1800—2200毫米,相对湿度75%—90%。阳春市全境以赤红壤为主。土壤疏松、湿润、肥沃,表面有机质含量大。阳春是广东省著名农业大县,也是广东省林业生态县之一。工业污染少,大气、土壤和水源均没有受到工业“三废”污染,境内生态环境良好。十分有利于春砂仁的生长。因此,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适宜春砂仁的生长。砂仁,列入姜科,豆蔻属,是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植物。

历史渊源

春砂仁作为阳春市的地方特色产品,历史悠久,是著名“四大南药”之一,春砂仁以其独特的优良品质使其在医药市场上享有盛誉。春砂仁在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应用历史,原为野生,产于阳春县,唐代已有记载。隋末唐初甄权的《药性论》,宋代刘韩、马志等人的《开宝本草》,元朝陈仁山的《药物出产辨》等书籍对春砂仁均有记载。陈仁山《药物出产辨》称砂仁“产广东阳春为最,以蟠龙山为第一”。可见,春砂仁是阳春的道地药材,且历代封建王朝均将其列为贡品。

春砂仁在解放前种植面积一直不是很大。据民国邹鲁《广东通志》记载:阳春砂仁年产千余斤,大半输出境外。

解放后,地方政府致力阳春砂仁的发展,把种植砂仁作为山区农民致富门路之一。1949年,全县砂仁种植面积3169亩,总产干果2.7吨,平均亩产0.8公斤。

入药部位

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

性 味

味辛,性温。


归 经

脾、胃、肾经。


功 能

有化湿开胃,温脾止泻,理气安胎的功效。


主 治

用于湿浊中阻,脘痞不饥,脾胃虚寒,呕吐泄泻,妊娠恶阻,胎动不安。


相关配伍

1、《景岳全书》:与木香、枳实同用,治疗脾胃气滞者,如香砂枳术丸。

2、《和剂局方》:配健脾益气之党参、白术、茯苓等,可用于脾气虚、痰阻气滞之证,如香砂六君子汤。

3、《古今医统》:与人参、白术、熟地等配伍,以益气养血安胎,可用于气血不足,胎动不安者,如泰山磐石散。


禁 忌

阴虚血燥者慎用。


产 地

主产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海南等地。


相关论述

1、《珍珠囊》:治脾胃气结治不散。

2、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一切气,霍乱转筋,心腹痛。

3、《本草经疏》:气味辛温而芬芳,香气入脾,辛能润肾,故为开脾胃之要药,和中气之正品,若兼肾虚,气不归元,非此为向导不济。若咳嗽多缘肺热,则此药不应用矣。

4、《本草汇言》:温中和气之药也。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,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,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,用砂仁治之,奏效最捷。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?盖气结则痛,气逆则胎动不安,此药辛香而散,温而不烈,利而不削,和而不争,通畅三焦,温行六腑,暖肺醒脾,养胃养肾,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,所以善安胎也。

5、《玉揪药解》:和中调气,行郁消滞,降胃阴而下食,达脾阴而化谷,呕吐与泄泻皆良,咳嗽与痰饮俱妙。善疗噎膈,能安胎妊,调上焦之酸腐,利下气之秽浊。清升浊降,全赖中气,中气非旺,则枢轴不转,脾陷谓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