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木瓜,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特产,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。
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木瓜处处有之,而宣城者最佳”,故有宣木瓜之称。宣木瓜的种植已有千余年历史,曾被定为“贡品”。宣木瓜名列国家首批“药食同源”名单,富含19种氨基酸、18种矿物微量元素以及大量维生素C等,药用价值很高,还可加工成各种食品和饮料等,具有平肝和胃、祛风去湿、活血通络、滋脾益肺等功效,被誉为“植物黄金”。
2010年12月15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“宣木瓜”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。
药用价值
宣木瓜具有平肝和胃,祛风去湿,活血通络,滋脾益肺等功效,主治风湿麻痹、脚气肿痛、菌痢、霍乱、吐泻、腓肠肌痉挛等症,为中国四大名贵中药材之一。
地理位置
宣城市宣州区地处安徽省东南部,位于长江以南、黄山之北,东邻郎溪县,南接宁国市,西滨南陵县,北界当涂县;东北与江苏省高淳县毗邻,西北与芜湖县连境,东南与广德县相界,西南与泾县接壤。
土壤地貌
宣州区土壤类型有9个土类、16个亚类、40个土属、73个土种。在9个土类中,红壤占37.69%,黄棕壤占5.91%,紫色土占5.52%,黑色石灰土占1.37%,红粘土占0.11%,石质土占0.45%,粗骨土占0.24%,潮土占3.17%,水稻土占45.54%。地带性土壤自北向南逐步由黄棕壤过渡到红壤,过渡带大致在洪林—城关—寒亭一线呈犬牙交错状衔接。在垂直带谱上,海拔550米以下多为红壤,以上多为黄棕壤。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1.8—2.2﹪;全氮含量为0.18—0.22﹪,全效磷每千克含3—5毫克,全效钾每千克含30—100毫克,有机质钾肥较有余,土壤pH值6.5—8.2,呈微酸性。
水文情况
宣州区境内河流属于长江水系,主要有两江(水阳江、青弋江)、两湖(南漪湖、固城湖)和九条河流(华阳河、朝阳河、双桥河、宛溪河、牛耳河、北山河、裘公河、周寒河、高桥河)。
气候情况
宣州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,雨量适中,日照充足,无霜期长。年平均气温15.9℃,最冷月(1月)平均气温2.9℃,最热月(7月)平均气温28.5℃,极端最高气温40.7℃,极端最低气温-13.9℃,年降雨量1294.4毫米,无霜期230天。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,适宜的土壤和气候,为宣木瓜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。
历史渊源
宣木瓜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植物贴梗海棠的成熟果实,宣城市是宣木瓜栽培的发源地,当地俗话:“杏一益,梨二益,木瓜有百益”。宣木瓜早春先开花后长叶,花期较长,花色粉红艳丽,人秋后果实黄色批桃红色,有诱人香味,因此木瓜的花朵和果实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,中国古代即有许多关于木瓜的美誉。《诗经》记载: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。”
据考证宣木瓜的栽培历史1600多年,早在刘宋永初元年(420年),南朝宋武帝刘裕就将宣木瓜列为贡品。
宋代,大文豪苏轼亦有词句评价“梅溪木瓜红胜颊”,宣木瓜形色美丽,关于木瓜的文化典故屡见不鲜。
明代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木瓜处处有之,而宣城者为佳。”明嘉庆《宁国府志》载:“宣城县岁贡木瓜上等一千个,中等五百个,下等二百个,又干瓜十斤,俱解礼部”。
虽然宣木瓜已经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,也是中国四大名贵中药材,但是在1950年,安徽省宣城市仅有宣木瓜1500株,年产干木瓜片仅400千克。
1955年,宣木瓜被列入林业多种生产经营计划后获得迅速发展。
1980年初,宣木瓜种植34万株,年产鲜果17万千克以及干燥宣木瓜片1.5万千克。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国内外对宣木瓜需求加大,以及当地林业部门对宣木瓜产业的扶持,宣木瓜鲜果价格从早期的3元每千克上升到15元每千克,先后开发了“宣木瓜酒”、“宣木瓜蜜饯”等产品,林业部门通过对现有宣木瓜低产林分的改造,单株鲜果产量由原来的4千克也上升到16千克。此外作为传统药材,中国木瓜每年出口约20万千克.宣木瓜也长期出口到香港和东南亚等国,但是所占木瓜出口份额较少。
2002年开始,宣州区政府多次出台优惠政策,在积极倡导宣木瓜规模化、规范化种植的同时,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上项目、上产品,并上马年加工5000吨宣木瓜干红和600吨果脯生产线,建立了1000亩宣木瓜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200亩宣木瓜种苗基地,且配套成立了宣木瓜科研所。